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继发性)与非外伤性(自发性)两大类。
【案情简介】 2017年12月12日,席某因突发剧烈头疼伴恶心呕吐,到A医院急诊科住院治疗,入院诊断:1.蛛网膜下腔出血;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复发?3.高血压。 入院当天,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栓塞术,造影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瘤体在原动脉瘤基础上向后外侧复发,大小约4.5*5.0mm,形态不规则,颅内其他血管充盈尚可。沿微导管置入4.0mm*8cm弹簧圈1枚,发现弹簧圈明显疝出瘤体,复查造影可见大量造影剂外渗,后置入4-15mm封堵球囊,充盈后沿微导管再次置入4枚弹簧圈,去充盈球囊,复查造影仍可见造影剂外渗,后与家属协商后,将充盈球囊头端置于动脉瘤破裂处,并注入凝血酶冻干粉1000u,复查造影可见造影剂外渗明显减少,但基底动脉末端不显影,与家属沟通后,结束手术,用球囊辅助呼吸,转回监护室,立即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行床旁移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略有增加,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患者家属与B医院教授联系后,要求行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向患者家属交代穿刺风险后,行床旁脑室穿刺置管外引流术,术后予以持续缓慢引流脑脊液。与(予)补液、脱水、维持电解质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患者呈昏迷状态,呼吸机辅助呼吸,升压药维持血压,双侧瞳孔约4mm,对光反射消失。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回当地医院,请示主任,办理出院手续。出院诊断:1.蛛网膜下腔出血;2.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复发;3.高血压。 2017年12月14日,席某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1天余”入C医院治疗。2017年12月15日,席某因脑溢血去世。 短短三天时间,就经历了入院到去世,席某家属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是A医院的诊疗出了问题,才造成了这样的后果。 诉讼过程中,席某家属申请就A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进行鉴定。得出鉴定意见:席某死亡后未进行尸体解剖,对本次鉴定评价医疗行为具有不利影响;医院对席某诊疗过程中,在术前告知、介入手术操作方面存在过错,与席某最终死亡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医院医疗过错与被鉴定人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程度,从技术鉴定评价立场分析建议轻微-次要程度范围。 法院综合实际情况和鉴定意见,酌情认定A医院承担30%的责任比例。
根据责任比例,法院作出了判决: 一、A医院于本判决生效后七日内赔偿席某家属医疗费7232.76元、交通费300元、死亡赔偿金385570.2元、被扶养人生活费8941.3元、丧葬费16932.9元、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等共计468977.16元。 二、驳回席某家属的其他诉讼请求。
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鉴定意见是关键。但是也要防止“以鉴代审”、“以鉴代判”的情形——因为鉴定意见书仅仅是民事8大证据种类之一,司法鉴定仅仅只能评价专业问题,对于最终的责任要结合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本案中,从技术鉴定评价立场分析建议轻微-次要程度范围。法院综合考虑案件实际情况后,酌定医院承担30%的责任比例,合情合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一种病情比较危急的疾病。一般来说,如果出血量少,通过治疗以后,通常可以痊愈,不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如果出血量比较大,出现脑血管频繁、痉挛,以及颅内压进行性增高等情况,很可能会诱发脑疝,危及生命,就算治愈后,也很有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在线免费咨询:帮你解决相关法律问题>>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