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注册公司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洲人所建立。满洲人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族群之一,其能从偏安一隅的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到全国的统一政权。 除却明末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为满洲人创造出了一定的时期特定的机会之外,在明朝灭亡之后众多的降官也是清朝建立乃至最后一统的过程中一股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而要论在明朝灭亡之后,那些降官于清朝的推动作用最为大的和典型的要数“清初三顺王”。“清初三顺王”即指的是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 那么,这三人因何而典型呢?他们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投降的价值又在何处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清初三顺王”的由来 起初,在明朝末年时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仅仅只是部将,官阶也并不算高,在军队中顶多算是中级军官,这样的军衔以及地位明显不能将三人的才华以及军事能力发挥出来。 然而在明末爆发战争后“吴桥兵变”众多部队归降于清朝之后,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便顺着大势,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时尚在规整、军队上下变化极大的清军的骨干力量。 此后,凭借着多场战争的表现计算军功,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甚至被当权者封为了“异姓王”,因三人籍贯均不是满洲人,其也可以称为是“异族王”。 要知道,“异姓王”对于人臣而言可以说是最高的褒奖了,而在明朝诸如于曾担任最高将领的洪承畴这样的官员在归降于清朝之后,其官位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晋升。 这些官员在清朝无论是权势、官级还是爵位都比不过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又因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均被封为“异姓王”,故又称他们为“清初三顺王”。 而要说为何同样都是明朝归降的官员待遇却是如此的天差地别,追究其根本不过是因为这些官员的投降带给清王朝的意义以及价值的轻重及不同罢了。 二、带头归降于清王朝,了解前朝作战方法 “清初三顺王”要说其投降最大的价值除去他们本身的军事能力那么就在于他们三人是在“吴桥兵变”之后第一批归降于清王朝的人,且他们三人虽然并不是将帅级别的人物,但身为军队中中级军官的他们,在投降时还带了一批手下的士兵一起归降于清王朝。 首先,作为第一批归降于清王朝的人来说,他们投降的意义便是十分不同的。 他们作为清王朝第一批收入军队的人,清王朝对他们这批人的态度便会极大地影响后续有意愿想要归降于清王朝的军队。 所以,如果清王朝对他们的归降表示极大的重视也会陆续招来许多慕名而来的队伍,这于清王朝而言吸引了众多潜在的人马。 其次,在“清初三顺王”带领一起归降于清王朝的队伍从人数上来说已经超出万余人,这些士兵于当时战乱年代,军队后备力量不足的时代便显得尤为的重要了。并且这些士兵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士兵均是从明朝正统军队里脱身出来的,他们在明朝时曾经与后金即清朝战斗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知晓怎么建造足够坚固的城墙和杀伤力十足的火器、炸药。 这于清朝来说本是一件十分棘手、令人头疼的事情,但此时这些人马的投降恰巧化解了清王朝这个棘手的难题。 且这些原本是明朝军队的士兵他们深刻地了解明朝军队的作战方法、攻击方式和弱点,有了这些人的加入,可以说是极大的影响了后续明清两朝的战局局面。 三、对比其他武官,“清初三顺王”的政治立场明确 在明清两朝爆发激烈的战争时,除了“清初三顺王”之外也并非没有其他明朝武官的加入,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得到重用?为什么在清朝的权势就不如“清初三顺王”?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即,对于清王朝来说,“清初三顺王”的投降就其他们个人而言,其政治立场及出身都相较于其他武官更加的明确,于清王朝而言显然更能委以重任。 以前文所提到的洪承畴做例子,他曾担任过明朝军队的最高将领职位,其在未投降之前,其政治立场可谓是十分坚定的站在了明王朝那边,且当时明朝的崇祯皇帝对洪承畴本人还是十分器重的。 而要说为什么到了最后洪承畴本人选择了归降于清王朝即是压力所致,当时清王朝的军队兵临城下,洪承畴身为战争经验十分充分的主帅心中其实已经预料到了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 身为敌军主帅,若是输了自然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那么这是摆在洪承畴面前便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与清王朝死磕到底,将自己作为明王朝主帅的骨气与英姿彰显到底,二是选择投降,求得全家及个人性命无忧。最后,洪承畴选择了归降。 但虽然洪承畴本人当时已经选择了投降,由于战争消息的传输得不及时,明王朝后方的所有人都认为当时已经没了消息的洪承畴已经以身殉国,为国捐躯了,十分器重他的崇祯皇帝甚至还主持了他的葬礼。 结果,一朝消息传来,崇祯皇帝为洪承畴主持的葬礼才刚举行到一半,无论是明王朝还是洪承畴本人都落了十分尴尬,不好收场的局面。 曾作为地方军队的中级武官的“清初三顺王”他们的政治立场就对比于洪承畴这类投降的官员要鲜明得多。 首先,在“清初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以及尚可喜三人还未投降于清王朝之时,他们三人就已经与清王朝撕破脸皮,断了退路了。 可以说效忠于清王朝是他们在当时唯一能走的路,因此清王朝的当权者可以放心的军队交给他们而不用去担心他们反水再次倒戈。 其次,“清初三顺王”三人在明朝时所做的官级并未达到将帅级别,他们身上的政治角色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归降时“清初三顺王”无论是年龄或是军事能力正当时,他们显然能够为清王朝带来更大的利益。 最后,在投降的人,他们三人的能力可谓是最为出彩且合适的。太过高品级的投降官员无疑手中都沾染了不少清王朝军队的血,这一点即使是豁达的满洲人也避免不了顾及三分,太过低品级的投降官员并不具备代表性,且就个人能力而言不足还有待提高。 四、总结 当然,“清初三顺王”投降的价值和影响对于清王朝而言还不止如此。 每当王朝更迭交替之时,以身殉国亦或是投降,这是每个身为人臣的官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投降,将头低下,保留自己性命,出卖曾经教过育过自己的国家;选择以身殉国,将自己的傲骨与生命献给自己的国家,与国家共进退共存亡,这是均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无疑,就现实而言,不过在于实现了自己最想实现的利益或是傲气,在时代的面前,终将化作一缕飞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