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插件直播 前言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全国上下陷入了一片沉重的悲伤中,与毛主席一起共事了几十年的叶剑英元帅,内心的悲痛程度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作为毛主席次子的毛岸青,对父亲和叶剑英元帅之间的深厚情谊自然十分清楚,因此,为安慰叶帅,他曾向敬爱的叶伯伯寄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传达了父亲真诚的情谊,也正是毛岸青的这番话,令叶剑英元帅感动不已。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举起反蒋大旗追随毛主席 1917年,年仅20岁的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这里也成为了他开启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毕业后,叶剑英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抛洒鲜血。期间,他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作战。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许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家喻户晓的著名指挥官均在此学习。 叶剑英担任黄埔陆军军校学校的教授部副主任,他也是当时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在黄埔军校期间,叶剑英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中共党员,他深深感动于中共党员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同时,目睹过国民党内部相互勾结腐败的黑暗后,让叶剑英心里的天平更加倾向了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期间,叶剑英担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在誓师大会上,他喊出了“不要钱,爱百姓,不怕死”的口号,立下了部队的规矩,也点燃了战士们的战斗热情。 当时,做地下工作的同志们在看到叶剑英时,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意气风华: “他那时才三十岁,高高的个头,瘦条条,白白净净的面孔,不大穿军服,经常穿一身中山装。人很帅,也很威风。他的卫队,每人都带着二十响驳壳枪。但他为人和蔼可亲,思想进步,是个左派。” 尽管身居高位,前途一片光明,但也正因处于这个位置,让他轻易便看到了内部的腐朽,也看到了百姓的颠沛流离和苦难生活,心中的伟大抱负难以实现,令他的内心一片苦闷。 与此同时,他密切关注的中国共产党却一点一点地点燃了他内心的革命热情,他逐渐确信,这才是能够真正救国救民的党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遭到残忍屠杀,全国上下顿时陷入到了一片严重的白色恐怖中,正是在这时,叶剑英坚决通电反蒋,于7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仕途一片坦荡的国民党军官,到一贫如洗的共产党党员,当时,他身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决定太疯狂。但叶剑英却显得十分淡定,他深知,跟整个中华民族民族的利益相比,眼前的这点儿利益根本无足轻重。 后来,当提起自己当初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行列时,叶剑英曾说出了一番动人心弦的话: “有人说我是蒋介石的嫡系,蒋待我不错,蒋介石给了一个‘巴掌’,我拿这个‘巴掌’打老蒋,这不合人情,对不住老蒋。其实,不是我对不住他,他在上海杀了那么多人,我怎能还跟着他干呢?” 在叶剑英心中,民族大义远比知遇之恩重要得多,正因如此,他才会义无反顾加入共产党,但是,基于他的特殊身份,当时叶剑英的入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当时,正值国民党内部争夺权利,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起初,党内不少人并不信任叶剑英,对他心怀芥蒂,对此,叶剑英也表示理解。 一次,有人在会议上问道:“你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重要人物,你反蒋图的是什么?谁知道你有什么阴谋。” 许多同志也纷纷附和,问他原因。对此,叶剑英慷慨激昂地说道:“你们问我反蒋图什么?我叶剑英反蒋什么也不图,就图能革命。我们革命的枪口是要对准反革命的,我反蒋并不是跟他有什么私人恩怨,因为蒋介石反革命。而我们就是讨伐反革命的人……” 叶剑英一番肺腑之言,让现场的同志们触动很大。朱德更是带头起立鼓掌叫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参与了南昌起义,他在得知汪精卫的阴谋后,冒着风险向叶挺和贺龙传递消息并商讨对策,不久后,他便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由于革命力量不足,两次起义先后失败,为了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叶剑英辗转进入了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继续深造。 在苏联学习期间,叶剑英对中国的解放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心中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始终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回国后,叶剑英继续追随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1931年,叶剑英担任起了总参谋部部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叶剑英和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毛主席成为了叶剑英心中最为尊敬的人。 在后来谈起回国后与毛主席相处的这段日子时,叶剑英总是激动地说:“那几个月,我的思想和认识得到了关键性的飞跃。”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毛主席。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形势变化,作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叶剑英被调往西安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终,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一致抗日。 此后,叶剑英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进行战略部署,积极宣传我党的思想主张,广泛联络各届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多次代表我党参与和国民党的谈判。他与周恩来、董必武被一起并称为“中共外交三骑士”。 1940年3月,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全国参谋长作战会议,叶剑英应邀出席。会上,叶剑英做了长篇发言,罗列大量事实向外界宣扬我军的战绩,有力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军的各种污蔑,赢得了现场人们的广泛认同,这次发言,叶剑英也被称赞为“舌战群儒”。 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平年代,叶剑英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拥护毛主席的领导,在党的各个时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情谊至今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毛主席临终前叫来叶剑英,留下了无声的遗嘱 1970年后,毛主席的病情就已经出现恶化了,此后几年间,在医疗团队的精心照顾下,主席才得以能够与病魔积极抗争。 1975年10月,毛主席的病情再次加重,甚至出现了口齿不清、呼吸困难的情况,就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由于毛主席身份的特殊性,党中央一直对外隐瞒了主席的真实病情,只有小范围内的同志们了解情况。 1976年9月8日,医院下达了最后的病情通报,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排着队与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最最后的道别。 叶剑英在得知主席的情况后,也立即赶往医院,当他打开病房的门后,一股绝望的气息差点让他没站住。他稳了稳心神,缓慢地走到主席的病床前,当看到毛主席的面容后,叶帅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一路上,他想了很多要跟毛主席道别的话,但现在,嘴唇嚅动了几下后,始终没发出一点儿声音来,一时间他发现自己竟无从说起。 这时,一直躺在病床上的毛主席微微睁开了眼睛,认出是叶剑英后,费力地抬起手招呼他过来,但泪眼婆娑的叶剑英并没有发现。等他转过身准备离开病房时,身边的护士发现了端倪,赶紧对叶帅说道:“首长,主席招呼让您过来呢。” 叶剑英在听到护士的话后,急忙转身返回到病榻前,问道:“主席,我是剑英啊,我来了,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毛主席听到了叶帅的声音,嘴唇微微张开,努力地想要发出些声音来,但始终因为身体虚弱,迟迟没有声音。叶帅着急地俯下身子侧耳倾听,最后也没听到什么,他心里又急又气,握着主席的手,哽咽地说道:“主席,您会好起来的,要多保重身体才行啊。” 叶帅在主席的病床前一言不发地站了许久,心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主席究竟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呢?他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呢?为什么要特意找我说呢? 一会后,叶帅带着这些谜团离开了病房。回家的路上,有一件事情,叶剑英谁也没告诉,在最后,主席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他的手背上轻轻敲了几下,这无声的遗嘱令叶剑英心中更加沉重起来。 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叶剑英也逐渐明白了主席给他留下的无声的遗嘱究竟是什么。此后,叶剑英开始酝酿行动计划,找到党内的老同志,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党的关键时刻,叶剑英力挽狂澜,使得毛主席逝世后的国家局面得到了稳定,也代表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获取胜利,挽救了党和国家,推动了新中国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新姿态迈向历史新阶段。 父亲去世后,毛岸青给叶剑英写去一封重要信件 1976年,叶剑英元帅正坐在宽大的办公室里,聚精会神地听着广播里播音员朗读毛主席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两首诗词的声音。 当年还在延安的时候,叶帅就很喜欢毛主席写的诗词,甚至还经常在纸上抄写,见到朋友后,甚至还要多次向他们做介绍。 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或许是出于两点,一是,毛主席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品性才学,二是叶帅自己也是位诗人,他也曾留下了许多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写的18首诗词被刊登在了《诗刊》上公开发表,叶帅得知后,专门花钱买来拜读,对这一期的《诗刊》爱不释手。虽然里面的诗词他大多已经可以吟诵,但丝毫不影响叶帅反复品味的心情。 因此,当叶帅通过广播再次听到毛主席此前写下的《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这两首诗时,他拍了拍大腿,情不自禁地感叹称:“真是好词啊,绝妙好词。”他再次震撼于毛主席诗中表现出来的磅礴气势和清新格调。 他找到写有这两首毛主席诗词的书,再次翻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叶帅突然感叹一声,说道:“原来这首诗已经有十年了,是主席在1965年写的。” 也是在这一年,叶帅也写下了一首七律《远望》: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渺没摇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这首诗后来被发表在了1965年10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 毛主席读后也十分喜欢叶帅写的这首诗。毛岸青曾回忆说:“当时,在父亲72岁寿辰之际,我和妻子前去贺寿。在见到我俩后,他显得十分高兴,当场便拿起毛笔,在纸上一字不差地背写下了叶伯伯的这首诗,将它赠予我们。还专门把《望远》这个诗名改成了《远望》,最后还加上了‘在大连棒棰岛’几个字。” 毛主席推崇古典诗词大家,酷爱古典诗词,不过,他几乎不会对当代的诗人发表评论,但叶帅是个例外,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毛主席对叶帅的欣赏。 1965年,陈毅向毛主席请教诗词时,主席却向他推荐了叶剑英,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是学习律诗,就向他们请教吧。” 虽然叶帅的写诗才能多次获得毛主席的赞誉,但他从不自傲,平时作诗也多是有感而发,甚至连底稿都没留下。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后,年近80的叶剑英元帅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中,脑海中浮现出了曾经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 毛岸青跟在父亲身边,自然很清楚叶帅和自己父亲之间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情谊,为了安慰叶伯伯,毛岸青特意在这一年的12月28日给叶帅写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叶伯伯,父亲对您还是很尊敬的,他也很喜欢伯伯您写的诗。” 这句话是毛岸青写的,但同样也正是毛主席心中想要表达的。随信一起寄给叶帅的还有毛主席背写下来送给儿子的《远望》原件。 在看完岸青寄给自己的信件后,叶帅心中十分感慨地说道:“当初的孩子们啊,不知不觉间都长大了。” 在往后的岁月里,叶剑英元帅时常关注着毛岸青,并向身边的人打听孩子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每一次,叶帅都能从工作人员的嘴里听到“岸青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消息,这让叶帅倍感欣慰,也替离开的毛主席感到欣慰。 晚年的叶剑英元帅,仍然不顾年迈的身体,多次前往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深入人民群众中,关注一线同志们的工作。 1985年9月,叶帅主动请求不再担任中央委员,使得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得以有序实现新老交替,稳定了大局。对此,十二届四中全会同意了叶帅的请求,并对他的光辉一生做了极高的评价: “我们深信,您对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将为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所永远铭记。您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您在复杂的革命斗争转折关头表现出来的非凡的革命胆略,您好学深思、勤奋工作、照顾大局、团结同志的高贵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锐意进取,激流勇进。“老冀仍将万里行”“应向青年寻后继”……在叶帅的每一句诗句中,都充满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