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整理杨星火第七次进藏的采访笔记,我为什么如此深深感动

2022-12-05| 发布者: 辉南生活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整理杨星火《进藏工作笔记》随感刘光福点击进入:上篇下篇:四、整理随记1、杨大姐1949年以前从南京中央大学......
支付宝充值

整理杨星火《进藏工作笔记》随感刘光福

点击进入:上篇

下篇:

四、整理随记

1、杨大姐1949年以前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读书→学生→当兵(文工团员),1951年进藏→诗人→记者→在藏工作18年→1969年调成都军区→七次进藏。她重点写了《雪山红旗》、查果拉命名十周年、二十周年通讯、报告文学、诗歌;乃堆拉散文《雪山红杜鹃》;从藏北到羊八井,到山南等地写了无数篇新闻通讯,《藏北红柳》、《金布拉之歌》、《波拉团长》、《拉曲的带头人》、《那曲分区党委》;《拉萨河谷的金翅鸟》;《重访羊八井地热田》;《多来场长》(新闻,军报头条,给了奖);《五团陈达聪政委》(报社不登,怕有副作用),《有争议的团长》等,采访了党政军几百人乃至上千人,书写了无数篇诗词,人物报道寄予《西藏日报》、《解放军报》及其杂志刊物以及西藏广播电台。

2、杨大姐所到之处,都记录了军队部(分)队,连队、哨所;地(县)机关,农村田边地头与社员群众一道,背肥泥土,除草,撒肥,收割,扬场,了解、记录了西藏人民群众翻身当家的纪实日记。而且还参加劳动。如:1978年11月18、19日在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109哨所,正值滴水成冰,刮风下雪隆冬季节,年满5旬有3的杨大姐与109哨所战士一道外出捡牛粪,外出时走下坡,返回时都是爬上坡,且不说背牛粪上坡,就是徒步上坡时,也是一步三喘,三步一停歇,头昏胸闷,天旋地转,喘气凝霜的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更有“意味情深”的体会。1979年7月3日上午,杨大姐参加羊八井地热电站923工程处种菜,地是拖拉机开垦的,我们主要是做平整,撒种籽,种的是元根。

3、杨大姐采访林芝毛纺厂。林芝毛纺厂:1966年由中央纺织工业部,决定调上海纬伦厂人员和机器搬迁至西藏。“1966年8月,上海纬纶毛纺厂的五百多名职工、技术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到西藏去。他们说:‘西藏是毛纺工业的空白,这个空白我们去填。’他(她)们告别亲人,从繁华热闹的上海都市,来到西藏林芝原始森林区”。“床也没有,睡在地上,地平面高低不平,象大小“山包”一样;水也没有喝的,吃夹生饭,各方面困难重重…。”

“厂领导张魁同志向工人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介绍十八军进军西藏,一边修路,一边剿匪,挖野菜,揪地老鼠的艰苦生活。介绍老革命们怎样艰苦奋斗,怎样改变西藏落后面貌…。”在厂领导正确引导下,工人们与天斗,与地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建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7年元旦,在拉萨展出了他们第一次在西藏织的尼绒、毛毯、氆氇等二十多种产品”。“1970年,全厂职工经过五个多月的苦干,平地建起了又一座厂房,安装好了机器,并在1970年最后一天,第一次生产出高原牌的彩色毛线”。杨大姐三次前往林芝毛纺厂采访130余人,衔接整理文章14篇,字数近5万字。1972年毛纺厂荣立三等功人员名单(十七人):(1)、李明元(精工车间主任)、(2)、次登(精工车间工人)、(3)、顿殊(精工车间副主任)、(4)、土登次仁(原毛车间副主任)、(5)、穷达(原毛车间工人)、(6)、冯永生(梳纺车间副主任)、(7)、郭秀兰(梳纺车间工人)、(8)、刘美月(准织车间工人)、(9)、傅家珍(准织车间工人)、(10)、陈秀娣(染整车间工人)、(11)、张杰(染整车间工人)、(12)、倪同激(毛线车间副指导员)、(13)、成晓月(毛线车间工人)、(14)、尹顺芬(毛线车间工人)、(15)、次仁多吉(机关工人)、(16)、杨桂芳(机关后勤会计)、(17)、次仁多吉(副业队工人)。傅家珍:1947年(16岁)到上海纬纶厂做工。傅家珍于1966进藏到林芝建设毛纺厂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1男2女)。1969年她被选为参加建国20周年大庆代表(住北京民族饭店)。当她看见毛主席时,热泪盈眶,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4、羊八井地热电站。1974年底,李光(清华大学毕业,五十多岁),原是搞土建工程,他提出搞化工厂。他从拉萨到羊八井拉硫磺,越挖温度越高,发现地热。他写报告给任(荣)政委说:“如此地搞不出地热来,我背着背包进班房”。任政委批示:“李光这个建议很好,如能搞成,对西藏是个贡献”。李光、王素君(钳工)、郭三义(钳工)、欧珠旺姆(翻译,汽机检修)、宋茂廷(机修工)、冯瑞芳(钳工、理发员)、唐永贵(临时工)、刘继清(临时工,驾驶员)、龙英明(临时工)等九人,带两顶单帐篷入住羊八井。羊八井地热电站位于拉萨北:约90公里处,地热田面积17.1平方公里,温泉、热泉、沸泉、啧汽孔、热池、热爆炸穴星罗棋布,羊八井是我国目前(1975年)已探明的最大温热湿蒸汽田。1975年9月23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上这项工程。当年底四十多名工人、学员、干部到达羊八井。经过工人们两年多的艰苦奋战,于1978年1月21日,羊八井地热发电站的第一台一千千瓦发电机组,我国西藏高原上第一座湿蒸气地热试验电站在羊八井初步建成发电。杨大姐在羊八井地热电站访问期间采访了林明芳(女),海南岛人,下乡知识青年。后到广东中山医学院,毕业后,要求进藏工作。1977年进藏。当时有人反对说:“你不看风向,现在不是下乡到边防的时候了”。但她认为年青人应到艰苦地方去,坚决要求去西藏,因怕父母不同意,她到了西藏才发电报给父母。她父母给她介绍对象,对方提出一个要求:“离开西藏回来”。她说:“这,咱俩就走不到一条路”。对方说:“晚两年回来也行”。她说:“我要在西藏工作。晚两年也不回来,如你到西藏来工作,可以考虑!”,就这样,她婉言拒绝了她父母介绍给她的对象……

5、杨大姐在七次进藏采访的期间,在常人眼里,都应受到其所到之处单位和领导尊敬,或者互相尊重,尽力为其出行采访、办事、特别是到偏远县、区、牧场、乡村采访予以方便,有些地区并非如此,也并非一帆风顺。如:1979年到山南地区采访,拟定去杂木公社采访。就《坐车问题》日记结尾是这样写的:“这一路,除了没有坐小车而外,大车、摩托车、牛皮船,溜索,木箱都坐上了,也是一个难得的收获!想到这些,怎不令人感谢那曲军分区和羊八井地热电站呢?”又譬如:1983年,在拉萨市办理阿旺的户口时,跑了七趟,拖了18天,换来“城市户口,请户籍室给予办理。牛法”。这么十四个字,平均两个字跑一趟,一个字拖一天多。用现代的话来说,签字者真“牛”,而且有“法”。

6、一路行程一路苦。为了使读者了解杨大姐在八百多天采访岁月里的工作日程的真实性,我特意选择1978年10月19日至次年9月3日止,300多天的工作日程抄录为一篇(约5000字)。

7、杨大姐采访日记内容文字僚草,繁体字与简化字相结合,实属难辨认,有时一个字要从一句话、前后一句话联系起来理解与猜测相结合辨认某一个字;有的两个字简化为一个字,如:“问题”二字,一个“门字内一个丁”,开始无论如何也猜不出是个什么字,唯有把前后句联系起来才猜测出是“问题”二字。所以,被采访人员姓名,内容不可避免有错别字;若有不妥之处,一并请读者予以理解、谅解。

五、良好开端,圆满结束

1971年第一次到到日喀则吉隆县采访的目的:写(改)《雪山红旗》,(吉隆边防队、吉隆边防站;卡邦人民公社、萨勒人民公社)。探访:(1)原162团党委(162团)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情况,认真读书,努力实践,调查研究。(2)、连队基本路线教育典型。(3)、突出的四好连队,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份子。(4)、收集民歌、连队诗歌、西藏民歌。(5)、到村里去。6月3日至7月15日期间三次修改剧本,10月底交剧本。同时领养一位孤儿~阿旺。15年后的1985年正巧遇上西藏军区政委王心前视察日喀则军分区驻防边境一线连队、哨所,同车前行的有新华社记者许群同志,中国青年报军事组孙亚明同志,日夜兼程,抵达日喀则军分区管辖最西边边远的哨所~昆木加。在吉隆县吉隆区委遇上区委书记白玛,他原在乡里工作,他对阿旺家庭情况及生世知道得一清二楚。见到当年给阿旺衣服穿的贡布、琼宗夫妇。1985年9月10日参加查果拉“高原红色边防队”20周年庆典活动。第二天上查果拉哨位(第八次上查果拉),第三天清晨,站夜岗收班岗的张朝勇同志从阵地下来,碰见杨大姐上阵地去,他又转身陪同杨大姐上到阵地,他(她)俩立足制高点(现在查果拉哨楼位置),眺望空扬米山口最高峰(冷巴加当山,海拔7127米”)、杨大姐左手指点她当年背土坯砖的小路~托克拉至查果拉垭口给张朝勇看。从阵地返回哨所,第八次回到娘家~查果拉哨所(1964.8.~1985.9.),挥泪告别21年间八次上查果拉,最后一次与查果拉哨所的干部战士们握手告别。

六、整理随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大姐七次进藏,星星相送,月亮来迎,一路行程,一路辛苦,一路诗歌,沿途记录,字里行间,党政军民,工农兵牧,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有识之仁仕,告别亲人,分别踏“两路”(从青海西宁到西藏称青藏公路、从四川成都至西藏称川藏公路),越青藏高原路,垮金沙江,步入高原,保家卫国,建毛纺厂、开垦农场、挖掘煤矿,打掘地热,开山建厂,共建新西藏,为建设繁荣富强的新西藏贡献自己的力量,时至今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勿忘先辈功臣,铭记开拓者。概括杨大姐从以下14个方面采风记载:

1、采写雪域高原部(分)队将士,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五特”精神;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建设边防,倾注心血,挥洒汗水,壮志凌云,满腔热血,笑迎高原,卫国戍边的无私奉献精神。

2、采写坚强战士,战恶浪,搏狂沙,挖壕沟,埋电缆;挖堑壕、修工事、打坑道、防豺狼;伐木料,砍柴禾;打砖抬石,建营房,步兵为工兵,锤炼意志,站岗执勤,红心向党,史无载,名无记;边防建设你我他,奉献青春,无怨无悔,无愧于军旅之坚强战士。

3、采写雪域孤岛哨所,自然环境恶劣,缺氧常态,头昏胸闷,手脚冻疮,裂口流血,缺氧不缺精神。干战吃饭难,三餐老梭标;喝水难,背白雪,挖冰砖,溶水煮饭饮水;炊俱炉灶难,分发干粮度今日;住宿难,地窖荫蔽部;收信难,遥知家事泪涟涟;看报难,季度或年报;行路难、冰雪与陡峭;照明难,自制柴油灯;烤火难,捡牛粪、背羊粪,熬过冬春又一年;登东难,狂风打殿部,恰似刀割肉,便垒尖峰,屙尿成柱。干战志强,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磨难变才富。雪域边界踏足迹,军营哨所留身影;履行兵役筑长城,默默无闻做基石。

4、采写109通信战士,居唐古拉“生命禁区”,维修银线,穿脚蹬,爬电杆,风刀霜剑,手脚冻僵,拉萨北京心联心;大雪堵路,发扬风格,与道班工人同道,顶风雪冒严寒,昼夜打通雪道,为来往车辆解堵,赢得来往车辆喇叭声以及过客掌声、表示致谢!分别受到那曲地区交通局和成都军区表彰。

5、采写那曲军分区独立二连:为国防工程“5·30”建设而挥洒血汗在唐古拉冰峰雪岭,铺设管道标准严,艰巨任务显铁汉。当拉岭上住帐篷,藏北草原战恶浪。冰雹风雪何所惧,冻土沟壑踩脚下。千里输油到拉萨,雪域高原创奇迹【(1972年5月30日,周恩来总理批准修建从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当年7月开始勘探设计,第二年3月破土动工。1976年11月19日,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长达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第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初试通油。12月7日,中央发来《贺电》说输油管的初试通油成功,是中国人民继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之后,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又一奇迹,对于加快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巩固祖国西南边防,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摘录《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第194页、204页》】。

6、采写争议干部,胸怀壮志,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情况,有者甚至向权威者发出内心《呐喊》,杨大姐为冤屈者明辨是非,申张正义(如岗巴查果拉指导员庞方伦、亚东边防某团团长白万年)。

7、采写生产建设师【经党中央1959年7月7日批准,1960年4月8日成立了西藏军区生产部,军级建制。1970年11月西藏军区生产部改为西藏军区生产建设师,独立师级建制。1978年12月改自治区农垦局(西藏自治区农垦厅)《摘录(新中国建立后西藏国防和内卫力量之二)》】,进藏老革命,率领军工、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披荆斩棘,开垦荒瘠,推石垦地,扩展土地,筑坝挖渠,引水灌溉,人工到机耕,科学种地,从种青稞到种冬小麦,磨面粉,供部队,高原创奇迹;养牛羊,进良种,多产肉,送边防;勘探煤矿,打掘进,开巷道,采煤炭,烧水泥,制瓦片,自力更生建营房。

8、采写勤耕苦种的农民,远学大寨,近学列麦精神,改良土壤,垒坎填凹,修渠筑堰,挖沟排放水,旱涝都丰收,从吃救济粮到上缴余粮,为国家粮仓囤积做贡献。

9、采写朴实牧民,以帐篷为家,以藏獒为伴,以牛羊群为乐;挖草坯,筑“长城”,围草场,引水来,灌草原,草茂盛,储冬草;修畜圈,保牲畜,挤牛奶,制酥油,交国家,宰牲口,完成统购任务做贡献。

10、采写养路工人,挖边沟,修涵洞,排积水;垒保坎,扩两边,填凹凼,撒砂砾,铲凸突,看路面平整,保畅通无祖,过往车辆鸣喇叭,以示致谢道班工人。

11、采写遵循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大力开展群众性工作,是我军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西藏部(分)队、人武部帮助驻地建立健全民兵组识,帮助民兵开展军事训练,军民鱼水情,并肩站岗放哨,同道巡逻守边防,共筑铜墙铁壁,预防豺狼进犯。

12、采写援藏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为建设边疆所做出的奉献,有者长眠于西藏。

13、采写日喀则军分区王电强政委,威名传部队,猛堵歪门与邪道,狠刹不正之风,设身处地,想,为基层作想,解,为基层解难题,电话询问连队、哨所情况;身影在边防,九上查果拉,携带其爱妻从成都川办二所带20多斤桔子上查果拉过除夕,把桔子分给战士吃,替战士站岗放哨;随王政委一道上查果拉的有岗巴营何培树医生。文字属实,千真万确,笔者耳闻眼见,阅读采访记,深有感触,往事记忆犹新。

14、杨大姐所到采访之处,不论被采访人员职务高低,上至军区首长,下到炊事员、饲养员;上至县领导,下至社员、牧民;上至工厂(农场)领导,下至保管员、劈柴禾人员。所以,杨大姐在军内外,声誉卓著。

整理笔记,硬笔书写,手臂酸痛,码字虽苦,收获甚多,七十八万字,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致敬天堂杨大姐,戎马生涯传美名。首次登上查果拉,地窖昼夜伴烛光。

笔底生花挥翰墨,锦绣绒旗铸心血。背砖背石背羊粪,看冰看雪看群峰。

第八次上查果拉,望空扬米挥热泪,两夜三天忆韶华,朗诵诗歌别娘家。

七次进西藏,采风写通讯。风雪送相迎,行程五万里;

刊物载报道,广播有声音。足迹留边陲,着书传后代。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光福:籍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则边防服役16个春秋,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职干事,连政治指导员,驻岗巴县56206部队副部队长转业返渝。转业就职于重庆市石柱县建设银行支行至光荣退休。“青春无悔、赋闲怀旧”,律诗、随笔等“思念战友,追忆边防”的真情流露,被军地友人广泛称赞……

作者:刘光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辉南生活网 X3.2  © 2015-2020 辉南生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