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汽车行业2022年二季度投资观点:从总量到结构 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度过至暗时刻

2022-09-04| 发布者: 辉南生活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3月初起,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的风险上升,叠加国内出现散点疫情情况,我们开始逐步下调全年销量预期。当前时......
成都近视手术

  3月初起,考虑到全球供应链的风险上升,叠加国内出现散点疫情情况,我们开始逐步下调全年销量预期。当前时点,假设若国内不再出现疫情的爆发式传播,在无刺激政策的前提下,预计2022年乘用车销量将实现2044万辆,全年有-4.9%的下滑;其中全年的同比增长高点出现在8月和9月(同期低基数,受益于去年8月和9月的缺芯加剧影响)。

  汽车数据:4月,我国汽车生产120.5万辆,环比-46.2%,同比-46.1%;4月,我国实现销量118.1万辆,环比-47.1%,同比-47.6%。乘用车数据:4月产/销分别实现99.6万辆/96.5万辆,环比分别-47.1%/-48.2%,同比分别-41.9%/-43.4%。同比下降原因主要是疫情形势下,生产端零部件等材料跨省运输困难,销售端限制人口流动导致终端需求短期下降。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不含皮卡、minivan)96.0万辆,同比-38.3%,环比-31.9%;

  4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91,环比上升9.1%,同比上升21.7%,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上。在5月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研中,受访的94个城市样本中,由于疫情防控政策规定,有34个城市的经销商有局部或全部闭店的现象。

  战争导致的避险情绪上升、滞胀压力、缺芯等供应链不稳定性因素是全球性的,并非只有中国市场才有;

  不仅是中国,全球其他主要汽车市场在1-4月均出现了销量的同比大幅下滑,中国汽车销量的下滑幅度仅逊于德国和英国;

  如果只计算1-4月的乘用车销量下滑幅度,中国(-4.1%)甚至好于其他主要市场。

  5月前15天的数据更新:5月国内乘用车累计上牌51.8万辆,同比-2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上牌12.0万辆,同比+52%,渗透率达到25.8%,继续超市场预期

  比亚迪、理想、小鹏继续表现亮眼;蔚来和特斯拉还在受到上海影响,恢复更慢,预计6月数据能恢复正常

  2022年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万辆和29.9万辆,环比分别-33.0%和-38.3%,同比分别+43.9%和+44.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4月产销实现29.3万辆和28.0万辆,环比分别-33.8%/-39.2%,同比分别+115.3%/+114.1%,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29.0%,较3月的24.7%进一步提高。

  预计5月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仍将达到25%以上,全年实现550万辆销量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2022年4月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35.5%、30.7%、29.3%、26.8%和19.3%

  我们根据几种大概率的政策组合,做不同假设下测算可以拉动的需求:

  (1)普惠所有燃油车:如果按照2021年单车均价16.68万计算,相对于每辆燃油车购置税有1.48万;购置税减半相当于单车减7400元,对应燃油车直接现价打96折。该政策可保障共有813万辆车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政策,预计政策的持续期约为8个月,即可以执行到今年底。

  (2)针对1.6L以下的小排量燃油车进行购置税减半(即完全效仿09年1月和15年10月的政策):以2021全年数据计算,1.6L以下排量占燃油车的比例为64%,占所有乘用车比例为54%。可保障共有1130万辆车型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政策,预计政策的持续期为12个月,即大概率可以执行整一年。

  (3)针对于特定地区(如农村地区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城市)实行的普惠性政策,直接进行每辆车的购置补贴,若按照单车补贴5000元计算,则可以保障共有1200万辆车型享受购置税减征或补贴,预计政策的持续期可以达到2年以上。

  总量上的拉动测算:复盘2009/2015年购置税减免刺激政策,当年拉动消费的杠杆系数为14.6/5.4倍(减1块钱税能拉动多少汽车消费)。考虑到杠杆乘数一定有边际递减效应,假设本次刺激政策的杠杆乘数分别为3/4/5倍,则对应拉动消费1800/2400/3000亿元,对应新增购车需求108/144/180万辆。

  600亿对燃油车购置税减免的拉动可能性更大,但不排除后续出台其他利好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我们预期后续仍将会有利好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消费政策不会只针对于燃油车消费,因此不能将此次国常会解读为弱化“双碳政策”的信号。

  该政策对于今年非常困难的汽车行业来说的确是久旱逢甘霖,该政策将会明显利好销量弹性大,边际利润好的车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此外,长期来看我们仍然认为,新能源渗透率提升仍是最值得把握的投资主线,继续重点推荐: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等领衔智能化创新的造车新势力,以及新能源销量火爆、盈利边际有望大幅改善的比亚迪和广汽集团。

  由于疫情对于盈利的短期扰动较大,当前更适合选用PB而非PE作为估值指标

  当前中信汽车指数为2.35倍PB,位于3年以来中位数的+0.29倍标准差,10年以来中位数的+0.22倍标准差

  历史上,中信汽车指数在[2.25,2.45]倍PB区间内,持有12个月的预期收益率为+13.4%,中位数回报率为+7.7%

  2015-2017年的经验复盘:α比β更重要,选股比择时更重要;政策刺激下短期涨PE,最终实际还是涨EPS

  2015-2017年的经验复盘:α比β更重要,选股比择时更重要;政策刺激下短期涨PE,最终实际还是涨EPS

  乘用车在政策刺激下,ROE恢复的速度更快,汽车零部件的ROE爬升期更长,零部件和整车的盈利恢复幅度最终会同步

  10Q2:ROE单季度环比提升+2.4%;15Q4: ROE单季度环比提升+0.9%

  特斯拉:季度销量-季度盈利图

  第一阶段:销量少、花钱少、亏得少。阶段一主要在进行车型研发、量产验证

  第二阶段:销量少、花钱多、亏得多。产销提升带来的利润不足以覆盖这一阶段开支的增长

  第三阶段:销量高,花钱多、扭亏为盈。估算特斯拉在7万辆/季度的产销规模时, 净利润达到扭亏平衡点。如果扣除积分收入,平衡点在8万辆左右。

  新势力处于第二阶段

  小鹏、蔚来:预计盈亏平衡出现在季度销量8-10万辆区间,对应最早的扭亏可能性在 2022年Q4,更大的可能性出现在2023年H2

  理想: 由于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Non-GAAP净利润已经扭亏,盈亏平衡点将早于小鹏和蔚来,公司在纯电、自动驾驶上预计还将加大强度投入

  新势力“出生在罗马”,相比传统自主品牌有更好的起点

  自主品牌燃油车致力于“品牌向上” ,突破合资车企价格压制,获得更高的ASP和毛利率。

  智能化打开第二收入曲线:21Q3,蔚来实现非车收入11.69亿元,理想实现非车收入3.89亿元,小鹏实现非车收入2.60亿元

  整车制造端:蔚来、理想、小鹏在21Q4 的单车毛利已分别达到7.7/6.6/2.5万元,好于很多中国传统车企,边际利润已经非常优秀

  费用端:与之对比,蔚来、理想、小鹏的单车SG&A和单车研发分别为9.4、3.2、4.8万元,7.3、3.5、3.5万元,均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我们认为三家新势力都有望在未来1-2年迅速逼近盈亏平衡点,其中理想汽车在2022年可率先扭亏为盈

  2020年是三家新势力的融资大年;2022年发布的第二代旗舰产品,由于其开发周期“资本弹药”充足,研发资源丰富,因此第二代期间产品的完成度比上一代产品更高。

  ES8~EC6三款车,座舱和自动驾驶变化略少,但预计新一代产品的自动驾驶将变为自研方案(NAD),有望下半年落地

  蔚来ET7:NT2.0平台首款轿车,售价44.8-52.6万元。蔚来ET5:定位中端豪华轿跑,32.8-38.6万元;BaaS方案价格下探至25万区间。今年蔚来最重要的车型,有望成为爆款,销量大概率突破1万辆/月。

  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创新的营销方式,获得用户的口碑,但在缺乏中产阶级的城市很难拓展。

  目前品牌已经建立:蔚来的产品矩阵和价格基本达到甚至超越同级别BBA.

  蔚来的豪华,是有科技细节的豪华,同时做到了很好的增值创收,例如:Nomi

  换电技术:已经具备成效,车电分离的BaaS是一种另类的“汽车金融”,降低购买门槛,增加保值率

  未来的份额:豪华品牌当前一年卖300万辆左右,BBA基本达到80万辆的稳态;蔚来若仅做30万以上的豪华车,预计可以看到50万-60万辆的规模。想要更大的规模必须做更下沉的市场(阿尔卑斯计划)

  看点1:800V/SiC平台补能体验提升;核心硬件自研补短板

  看点2:智能领先:EE架构升级;XP4.0系统算力提升,

  看点3:预计毛利率将继续提升(G9毛利:20%+),过往车型只有P7在支撑毛利率(P7:18%左右;P5:5-10%;G3:5%),助力品牌高端化

  看点4:座舱的性能提升,搭载最新的高通8155芯片,强化座舱的性能优势

  补短板1:底盘+动力总成提升明显:

  理想ONE车型的设计开发始自2017年。底盘设计和部分零件对标丰田汉兰达开发,动力总成方面采取阿尔特的增程式方案(东安动力的三菱1.2T发动机+串联式电机方案)。理想L9搭载的1.5T四缸发动机,由理想汽车和新晨动力的合资企业——理想新晨生产制造,热效率达到40.5%,相比前款车型36%热效率的1.2T发动机明显提升。搭配蜂巢动力的双电机组成的增程系统,最大功率可达330kW,百公里加速时间仅为5.3秒。

  补短板2:自研自动驾驶

  2021款理想ONE在2021年12月OTA3.0之后,上线了全栈自研的高速的NOA功能。激活率61.3%。后面城市NOA也要上(但是可能比较晚)。

  优势的扩张:5联屏体现出理想座舱的配置和功能的创新力、想象力

  车辆中控屏、副驾娱乐屏、后舱娱乐屏,采用了三个15.7英寸车规级OLED屏,提供了车载屏幕中前所未有的3K高清分辨率和极致色彩还原度;标配超大尺寸的HUD,以及位于方向盘上方的安全驾驶交互。功能创新:游戏座舱、任天堂Switch一线直连。

  预计2023年的新车:理想L9(X02)、首款纯电动MPV、以及一款30万以下的SUV

  座舱发展方向1:多屏化vs单一屏幕

  多屏化好处:1. 副驾更友好的观看姿势2. 不需要和主驾共享

  劣势:1. 增加了成本;2. 减少了美观,电子设备冗余

  结论:屏幕的数量和产品定位相关。体积大的车适合多屏。小车多屏容易产生视觉冗余和疲劳

  座舱发展方向2:屏幕标准化vs非标准屏幕

  标准化:理想、高合等;标准的屏幕,牺牲了美感,但是在看多媒体内容时体验好

  非标准:岚图free 智己L7,纯从内饰美感设计,更窄的屏幕,但是功能性差;内容适配性差,第三方引用很难匹配

  座舱发展方向3:功能优先vs美感优先

  功能优先的代表:特斯拉(第一个取消了仪表盘、只留一块中控大屏的车企。背后是提炼车内功能、安排,以交互为核心的设计)

  理想和特斯拉在产品打造方面的思路有点相似,从功能和体验出发,设计产品。

  2021年,资本市场给予新势力的合理PS区间在5~10倍

  特斯拉是新势力估值的锚,目前特斯拉市值对应2022年收入的14倍左右

  5倍PS隐含假设:50倍PE,10%的硬件利润,以及附赠自动驾驶SaaS利润的期权。

  当前市场对于PS估值不信任,但没有建立起新的估值方式

  毛利润可以很好反映出车企在制造端的盈利能力,同时可以刻画车企的边际盈利能力和销量扩容后的盈利规模

  假设所有车企的研发和SG&A进行资本化处理,退一步可只将研发资本化处理

  整车:理想汽车(首选)、小鹏汽车、蔚来汽车;比亚迪、广汽集团;

  智能化产业链佼佼者:菱电电控、拓普集团、旭升股份、隆盛科技、保隆科技、华阳集团、德赛西威、伯特利等;

  零售端的效率赋能者:美东汽车、中升控股;

  两轮车:爱玛科技、雅迪控股。

  风险因素

  乘用车销量不达预期

  政策落地不达预期

  缺芯情况加剧

  大宗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波动。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

文章来源:中信证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辉南生活网 X3.2  © 2015-2020 辉南生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