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p蓄电池 少奇同志党内排名何时超过周?最终排名为何又被周超越? 刘少奇和周恩来长期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是毛泽东的主要助手,左膀右臂。一个是国家主席,一个是国务院总理,又同为党中央副主席,毛、刘、周共同组成新中国集体领导核心的铁三角,其亲密关系和默契合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称道。 但很少有人知道,三人在革命道路的轨迹上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建国前,他们分别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毛泽东虽然参加了党的一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人之一,但要论党内地位,长期以来他是不如周恩来的。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国共两党分道扬镳,主张对国民党软弱投降的陈独秀下台,右倾路线在党内得到纠正,从那时起,周恩来就是中央领导核心之一。 期间,党中央经历了从武汉迁到上海,又从上海迁到瑞金中央苏区,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甚至是遵义会议以后很长时间内,周恩来在党内的地位都比毛泽东高,但在会议上他转而支持毛泽东。遵义会议确定了以张闻天代替博古总负责,终止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增补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之后,根据政治局常委的分工,毛泽东重获军事领导权,但扮演的仍是周恩来助手的角色。 根据以上描述,周恩来和毛泽东都是当时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恩来在中央领导核心圈很久,毛泽东不仅仅是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的政治局常委,还是当时的“国家主席”,已经被称为“毛主席”,农运大王,也是中央苏区的创始人——可惜的是,中央苏区这个家底儿被李德和博古给败光了。 遵义会议举行前后的刘少奇呢?他也是当时中共的重要人物,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长征开始时为红八军团中央代表,黎平会议后任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应该说,他的地位很重要,但比起周恩来和毛泽东来,要差一截,还算不上核心。 遵义会议后,三人的轨迹开始了变化,先是毛泽东取代周恩来和张闻天成为军事和政治上的一把手,之后在长征途中又击败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逃跑主义,成为国内唯一的领袖,虽然当时名义上的一把手仍是张闻天。到1935年末,连共产国际都承认,毛泽东是“中国人民传奇式的领袖”。 这段时间里,刘少奇的地位没有什么显著变化,党内职务仍然是政治局候补委员。而周恩来的职位仍然是居于毛泽东之下,刘少奇之上。 应该说搅乱了这一切的是王明。王明很长一段时间内待在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因为握有共产国际这柄“尚方宝剑”,近水楼台先得月,王明想当然地认为他才是中共的最终决策者和最高领导人。他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是中共的最高决策者,他的朋友博古就在他在中央的代理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共的大批核心干部深受莫斯科影响,多数都留学苏联,共产国际在他们心目当中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毕竟中共还是共产国际的一个分部。王明正是利用这一心理,拉大旗作虎皮,“代表”着永远正确的共产国际,给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抗战爆发后,国共开展第二次合作,一致对外反抗日本侵略。此时,王明回国,长驻武汉,以驻武汉的中共代表团为依托,和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分庭抗礼。他甚至还提出一个谬论,说身在武汉的政治局委员人数很多情况下多过延安,那么,延安的中央书记处到底合不合法?王明的分裂行为使毛泽东大为生气,最后在共产国际的协调下,王明承认中共中央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下”。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也不得不表示服从。 王明虽然表面上“服软”,但他内心并不服气,更为可怕的是,党内很多同志对莫斯科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盲目崇拜,这股歪风不除,就无法保证党内生活的正常化。毛泽东为此大伤脑筋,正在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41年6月22日,这一年白天最长的一天,法西斯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由于德国蓄谋已久,苏联缺乏准备,所以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短短几月就损失了近300万人,大片领土被德军占领。而此时的中共,已经拥兵50万,具备相当的战斗力,已经可以和莫斯科分庭抗礼了。 斯大林面对咄咄逼人的德寇,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出兵牵制日军,以减轻苏军东线的压力。对于这一要求,毛泽东明确拒绝,并趁此机会,在延安发起了整风运动,一举扭转了党内对莫斯科的盲目崇拜和迷信思想。 延安整风运动自1941年5月开始,历时近四年,至1945年4月20日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这四年的时间里,肃清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把全党从对共产国际的崇拜下解放出来,全党达到空前的大团结。凑巧的是,就在延安整风结束之后不到一个月,共产国际宣布解散,中国共产党从此从组织上成为中国自己的党。 延安整风运动初期,周恩来不在延安,而是待在重庆负责与国民党的统战。后来才被召回国内参加整风运动。整风运动中,主要批的是王明的教条主义,但也对周恩来进行了批判,认为他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最后对整风运动的总结《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周恩来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党的历史证明,教条主义者缺乏经验主义者的合作就不易“流毒全党”,而在教条主义被战胜以后,经验主义更成为党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周恩来遭受批判的时候,刘少奇却作为党内的“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他因为关键时刻对毛泽东的支持而从政治局候补委员直接跨入党的最高领导层,当选为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20日,政治局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一致推定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人组成,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主席;根据政治局决定的方针处理日常工作。并根据刘少奇提议,规定书记处“会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进入中共核心领导层,成为党内地位仅次于毛泽东的第二号人物,排名自然就超过了受到批判的周恩来。 1945年4月23日,就在中国人民的对日抗战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1945年6月19日,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的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大书记”。 从此,刘少奇的排名一直在周恩来之前,一直到1966年那个8月,他一夜之间从第二跌到第八……这是多年以后,周恩来的排名再次超过刘少奇,不久,刘少奇的名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消失了……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之后,历届全国党代会开幕会上都要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这是关于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三位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领袖的最终排名。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